台湾茶业的发展史,走的是轮回的轨迹。 1880年代之前。 台湾唯一的茶产业是乌龙茶; 1881年后,出现了包种茶。 立即称霸台湾茶叶市场。 20年代后,红茶成为台湾发展的重心,曾创出名牌“尼通红茶”。 1945年以后,绿茶是战后台湾茶业复兴的主导力量,从炒绿茶到蒸绿茶。 1970年后,台湾茶业又回到了乌龙茶盛行的时代。 80年代,包种茶颇为流行,但不同的是,台湾茶业已由出口贸易转为内需。 90年代后,红茶开始以多元化形式进入台湾内需市场,欧洲红茶和本土冷饮珍珠红茶开始流行。 2000年代初,绿茶的抹茶、茶粉、液态茶因健康原因受到女性和年轻朋友的青睐和喜爱。 目前,传统乌龙茶在即,标志着第三轮乌龙茶时代即将升温。 显然,21世纪是茶叶种类繁多的时代。
长期以来,台湾茶叶以出口为主,80%至90%以上出口。 1970年以来,出口市场开始急剧萎缩。 国内需求逐年增加。 1990年以后,台湾茶叶的官方出口销量不到总产量的10%,大部分供应国内市场,仍然不足。 目前,台湾年茶叶市场需求量约3.7万吨,台湾茶叶年总产量约1.6万吨。 因此,台湾每年需要进口约2.1万吨茶叶以满足市场需求。 如此计算,台湾人均茶叶消费量约为1700克,远高于日本; 1980年,台湾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400克左右,而日本人均消费量约为1000克。 几十年来,日本茶园面积近6万公顷。 没有太大变化。 台湾茶园面积从4.6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.2万公顷。 据观察,台湾茶园面积将减少至不到1万公顷。 台湾的茶产业,无论是工商业,还是产业,乃至文化事业,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台湾茶业的衰落,在其他产茶区实属罕见。 (截至 2007 年的数据)
台湾茶业在不同时代都会有创新文化,成为台湾茶文化发展的特色。 目前,台湾的新茶文化正在形成。
进口茶叶消费发展趋势 2000年后,台湾茶叶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。 西方花茶、花草茶颇受欢迎; 下午茶、英式红茶开始流行; 日本蒸绿茶越来越受欢迎。 “来自中国大陆的名茶,自然是在精致的场合才能品到,而大陆茶叶也在逐步打开市场,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发展下去。”
茶叶行业是一个老行业,传统的经营方式仍会保留一定的市场,新的营销理念逐渐活跃起来。 台湾茶叶经济进入易手期。
以商业利益为前提的经营理念。 台湾茶文化与经济利益的结合是一大特色。 茶业从事茶文化活动以达到商业目的。 “文化搭台,经济演戏”,非常招摇,茶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商业色彩。
现代科技是茶文化发展的动力 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电热水壶、微波炉、音响、套装、电子设备都派上用场。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茶文化发展的动力。 不是孤立的暗流。
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茶艺活动 知识分子是茶文化活动的主体,弘扬茶文化是一项具有民族使命感的工作,更是一项践行人生的有意义的事业。 因此,台湾的茶文化以青年知识分子的参与为主。
无论是茶还是茶文化,大部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方式,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茶,就泡什么样的茶;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活动。 举办什么样的活动。
以民族文化为内涵的演出,以古色古香的建筑格局、质朴的室内设计、典雅古朴的家庭布置、具有浓郁文化传统气息的字画挂轴、插花、香火等具有民族情趣的场景为背景。 ,强调生活的茶艺,是台湾茶文化发展的又一特色。
以学术思想为目标发展茶文化的热潮已经持续了20多年,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层次、增加深度,必须构建茶文化理论。
从整个台湾茶文化来看,重要的是要以中华文化为号召,以民族精神为根本,以现代科技为手段,将其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中,提高茶的经济效益,尝试建立茶文化理论,发展茶艺美学哲学体系。 台湾茶文化发展的特点,我们称之为“台湾新茶文化”。